经过30多个小时的“加时赛”,当地时间14日凌晨2时(北京时间15时)左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0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10次缔约方大会终于在秘鲁首都利马宣告闭幕。
气候大会为明年巴黎大会“铺路”
大会通过的最终决议力度与各方预期尚有差距,但就2015年巴黎大会协议草案的要素基本达成了一致。拟议中的巴黎协议,将是2020年后唯一具备法律约束力的全球气候协议,也将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新的核心。利马气候大会从一开始就肩负着为明年巴黎大会“铺路”的重要使命,被看作多边气候谈判的重要节点。
最终决议进一步细化了2015年协议的各项要素,为各方明年进一步起草并提出协议草案奠定了基础。会议还就继续推动德班平台谈判达成共识,进一步明确并强化2015年的巴黎协议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基本政治共识,初步明确了各方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所涉及的信息。
“基本满足发展中国家一些要求”
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说,大会的最初决议草案因为没有平衡反映发展中国家要求而未获批准,但在大会主席和各方努力下,最终还是通过了一个比较平衡的、达到中国代表团预期的成果文件。尽管对成果不十分满意,但这个决定基本满足了发展中国家的一些要求。
他还说,各国展现出的最大灵活性使利马大会取得成功,从而为巴黎大会奠定了良好基础。明年,各国需要展现出更多的灵活性、信心和雄心,确保巴黎大会取得成功。
又讯 国家发改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副主任柴麒敏表示,这次利马气候大会总共有190多个国家参与,要取得共识很难。每一方都有自己的底线,也有妥协的筹码。谈判结果“不满意”,就是指各方都作出了妥协,“但能接受”,就意味着没有突破各自的底线。“毕竟,谈判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对抗,而是为了合作。”他说。